在90后的生活中,相親已經不再是陌生的詞匯。盡管社會進步,思想開放,但家人親戚時常為我安排的相親,仍然成為了我難以回避的話題。每當提起“相親”二字,我的內心總是泛起一股莫名的排斥感。這不是對相親形式的排斥,而是對被介紹對象那種明顯與我對美的理解有較大偏差的審視與抗拒。
我想,問題出在那些相親對象上嗎?其實不然。我的排斥感,并非只因為相親對象的“丑”。更深層次地講,這是一種對家人、社會、甚至自我價值觀的反思與挑戰。在我看來,相貌并不是決定一個人的全部,而家人親戚給我介紹的相親對象卻常常如此單一地被界定。
我想說,相貌并不是選擇伴侶的唯一標準。在我所經歷的相親中,幾乎每一次都是被介紹一些我主觀認為“丑”的對象。這種反復的“打擊”,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和家人的審美觀。我不禁想問:為何我們這一代人的相親總是被局限于這種表面化的外貌評判?難道一個人的價值只能通過外貌來衡量嗎?
我排斥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外貌,更是這種被安排、被選擇的模式。這種模式讓我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家人、親戚、甚至是社會所左右。我渴望的是一種自然的、平等的、相互了解的戀愛關系,而不是被貼上標簽、被審視、被挑選。這種被動的狀態讓我感到壓抑和不安。
再者,我感到被誤解。當我說“丑”時,并非指他們不優秀或不值得尊重。相反,我深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值得欣賞和愛慕的地方。我的拒絕并不只是因為外貌,更多的是因為這種相親模式背后所隱藏的種種問題。它涉及到家庭觀念、社會觀念、甚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理解家人親戚的初衷是希望我能早日找到一個好的伴侶,過上幸福的生活。我認為相親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當今社會,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去認識不同的人,去尋找那個與我們心靈相通的人。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決定,而不是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安排我們的生活和感情。
我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選擇和決定,而不是用外貌或者其他表面的標準來評判一個人。我相信,真正的愛情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開放、平等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感情和生活,而不是被外界的種種因素所左右。
作為90后的我為何抗拒相親?不僅僅是因為相親對象的“丑”,更是因為這種相親模式背后所隱藏的問題和挑戰。我希望我們能夠更加尊重彼此的選擇和決定,用一種更加開放和平等的心態去面對感情和生活。